close

你是誰?

你在那裏?

你在生命現場嗎?

 -輔大退休老師.謝錦毓桂

幾年前曾看了一部印象很深刻的紀錄片,這是幾位畢業多年的學生回校拍了他們的國文老師謝錦,在2008年,也就是在輔大任教三十三年的最後一年的上課實錄。

我相信對於所有剛考上大學的台灣學生而言,一進謝錦老師的國文課教室,一定是場生命的震憾教育。

  因為台灣的學生在多年考試壓力以及從小被安排得滿滿的行程,早就養成被動的態度,而且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所謂自由是主動,自主去選擇做一年事,並且承擔之後的所有後果。

  為了讓學生「醒」過來,謝錦老師用的方式是很辛辣的,非常直接不留情面,甚至逆向非理性的方式,就像襌宗的棒喝,把學生逼到死角,讓他們醒過來,這和一般我們想像的大學上課場景,完全是不一樣的。當然,不少學生一開始會抗拒,但是就像學期結束學生講的:「謝錦很多時候的話真的是一箭穿心的,一針見血的,還來不及痛就先醒了過來…」「如果不是這堂課,我不會意識到自己原本生命狀態的被動與消沈,不會想要改變,不會擁有熱情…」。

他想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找到自己」這句話聽起來很奇怪,但是對於台灣的孩子而言,卻是個困難的挑戰,但是一個活不出自己本質的人,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也無法展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因此,謝錦常常要學生區分「召喚」、「選擇」與「需要」的差別。召喚是一個人內在最深沉的聲音與驅動力,就是人來到世上,究竟什麼東西在他不必有自覺不必有意識的選擇時,就痴心嚮往,非要不可,並付諸行動的?它來自生命的感動,沒有任何的目的和條件,不需要理性思維,一旦有了它,就會有無可救藥的熱情。

  但是如何讓從小不是為自己而學習的學生們,重新找回自己,進而聆聽到自己內在的召喚,用的當然不是知識,只有透過體驗,透過生命的頓悟,才有可能破除理智與知識建構出的生命靈性的障礙。

因為著重在情境,所以謝錦常常問學生:「剛剛你看到什麼風景?」他要確定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自己生命每個現場!是的,有太多人「生活在地方」;人坐在教室,心不在教室;人活著,卻不存在。謝錦一次又一次,不留情面的逼問學生,讓他們體會到如何真正感知周遭的一切。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麻木又被動,已成了現代人的通病,如何重新看見世界,甚至能夠感受世界,融入世界,進而再瞭解到自己的獨特與使命,其實不只是大學生,而應該是每個人在這一生中,不斷要追問著自己的。

謝錦老師這三個是非常簡單但其實很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或者我們可以把它翻譯成比較「友善」一點的方式:

1、我們為什麼在這裏?

2、我們為什麼要關心與我們在乎什麼?

3、我們要知道些什麼?

當然,除了這三種幫助我們注視生命現場的問題之外,我們也必須在遭遇不同生命情境時,問自己不同類型的「人生三問」。

比如說在自我探索,找尋生命呼喚或生涯職志時,可以用三個簡單的問題來協助:

1、什麼事情會使我覺得很感動?

2、什麼人會令我很羨慕?

3、假如你不用顧慮任何人任何事,你現在最想做什麼事?

我們可以回溯成長至今看過的許多小說故事、電影或者新聞報導,我們知道的成千上萬人物中,有那些人做的事你很感動?那些人的人生樣貌令我們很羨慕?這種心裏的觸動就是我們心之所嚮,也就是我們生命熱情之所在。

第三個問題是希望能讓我們剝開藉口的假面,我們常常會以各種理由,或許根本就不存在的理由來阻擾自己面對內心的渴望或呼喚。當我們先假設所有藉口都不存在,真的願意面對時,才會給我們勇氣去克服那些阻礙,一步一步朝著真正的自己前進。

另外在面對人生優先順序的選擇時,也有人建議可以用下列三個問題來問自己:

1、如果你只剩下三天的壽命,你準備做什麼事?

2、如果你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你準備做什麼事? 3、如果你只剩下三年的壽命,你準備做什麼事?

這三個問題可以讓我們加快腳步去做我們真正想做的事,因為我們往往以為人生很長,「以後」還有機會可以做,但是一天過一天,時間流逝得比我們想像中快,人生很短暫,一不小心會連我們原以為隨時可以實現的小小心願也錯過了!

常常問自己這些「人生三問」,可以幫助我們把「想」做的事情化為「要」做,以及「正在做」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