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是成立將近三周年的野人出版社總編輯,她也是荒野保護協會在草創初期就加入的伙伴,雖然這十年來她沒有直接担任荒野的志工,或參加活動,但是對於荒野的觀察卻非常精準,她曾在出版的書中這麼描述荒野:「與其說荒野是環保團體,不如說是一群成年彼得潘的夢想之家,憑著一股傻勁,用最生活化最歡偷的方式,帶領大人小孩與自然共舞,保護生物棲息地,讓生命得以延續,也讓人們享有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或許出版社與一個民間保育組織性質差很多,但是我的荒野大夢與瑩瑩成立野人出版社時懷抱的夢想『回應天地的豐盛,深化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盼望回到那個空氣明淨,草木芳美的野人時代』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對數字文字都敏感
瑩瑩的外表看起來嬌小秀氣,講話也溫溫柔柔的,實在不容易看出她那叛逆的一面。
從小父母親想把她塑造成典型的女孩子,希望她長大後成為音樂老師,因此要她去考音樂班,學鋼琴、小提琴、古箏、聲樂、理論作曲……等等,但是她自己知道,她根本就不是別人期待中的乖乖女,或許被關在屋子久了,反而愛往外跑,上了大學參加山地服務隊,也開始爬山、打球,她從來也不是人們想像中那種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
我認識的朋友裏,很少有人像她這樣,對於數字與文字都同樣敏感。她的數學好到可以兼差教高中或大學生的數學來賺外快,文字運用能力也可以寫夏天的合歡山而獲得文建會主辦的台灣文學獎。
叛逆不服輸的她,只因為想証明女生也有能力讀理工科,就選讀了台大機械系。在大學時,她看了林俊義寫的『科技文明的反思』以及小野寫的『台灣的生命力』,覺得地理系是一門可以結合自然與人文的學科,再加上她愛玩,讀地理系可以出野外實習相當吸引人,就轉念地理系。
畢業之後在廣告公司當了一陣子文案,就換到漢聲雜誌工作,正式展開她十多年來担任專業編輯的生涯。剛好現在的編輯和以前不太一樣了,必須同時和數字與文字打交道,除了要求業績之外,還要看得懂財務報告,因此對於她這種兼具理性與感性,既追求自然,又重視人文的個性,真是如魚得水。
編纂福爾摩莎大百科
或是因為喜歡旅行,又是讀地理系,又是編輯人,這些年來,瑩瑩一直想編一本有國際觀的旅遊書,這個心願雖然沒有達成,可是她卻開創出台灣自然步道的旅遊書系,至今仍蔚為風潮,成為自導式認識自然與鄉土教學最好的書種。
三年前,她成立了野人出版社之後,就開始著手孕育她的大願:「編纂一本從台灣本土出發,但卻具有世界觀的福爾摩莎大百科。」老實講,我是在半年前她拿打樣稿給我看時,我大吃一驚之下,才知道原來她一直沒有放棄這個夢想。當我翻閱那厚厚一大疊彩色文稿,心底相當感動,因為編百科全書理應屬於『國家級』的工作,因為它所花費的人力與經費,都是難以想像的龐大,同時,編一本『堪用』的百科全書已經不容易了,何況是要編一本創新、生動又好看的工具書,更是難上加難了。
我認識許多玩遍世界各國的朋友,可是往往大家卻不認識台灣,即便我們大部份時間都待台灣,那也只是關在水泥叢森裏罷了,不見得知道台灣自然與人文的特色。
這本書難編的地方就在於它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以全觀的視角,還原台灣在全球生態、自然景觀的地位,以及在世界歷史推移、文化藝術流變所扮演的角色,同時兼顧到一般民眾在生活型態面對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過程,再加上整本百科的文字與圖像搭配得天衣無縫,我知道要達到這樣的水準,不知要耗掉編輯多少的時間與精力,相信對於參與撰寫及供稿的數十位各領域專家是一場噩夢,因為每個人負責的篇幅雖然不多,卻花三年時間一再一再地修改校訂。
不忍國在山河破
看了完稿,我還是很好奇地問瑩瑩,到底是什麼樣的動力與心願,能讓她堅持著完成這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只見她淡淡地回答:「相信你也能感受到台灣環境變遷對我們心頭的痛吧?以前讀古詩說國破山河在,現在是國在山河破。」
我想起了荒野創立時,徐仁修老師所寫的一首小詩中提到:「福爾摩沙啊,我不願跟你說再見,請給我們贖罪的機會,再讓溪水清澈,再讓天空湛藍,福爾摩莎啊,請不要跟我說再見。」
大概就是這種心情吧,希望透過對台灣的重新認識,重建我們的信心,也更懂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這是瑩瑩編這本書的動機,其實這也正是荒野努力的目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