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國外旅 我們在國外旅行的時候,看到美麗的風景,心有所感之餘,總會在販賣紀念品的的地方,挑幾地方,挑幾張記錄當地景致的明信片,然後找個路邊咖啡座,寫下自己的心情寄給遠方的親友,甚方的親友,甚至是寄給將來返家之後的自己。
可是,當我們在自己的家鄉遊逛,或者到自然野地散心,產生同樣的感動時,除了拍下相片之外,是否會想到用文字或繪圖留下自己的心得呢?
其實,因為外在景象引起內心感動進而抒發情意,自古以來就是我們文化的大傳統,從詩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孔子看到流水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捨畫夜」,或者「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乃至於「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短短幾句對風景的簡單描繪似乎也把書寫者的心情呈現了出來。的確,外在的世界,往往是人情感的投射,也是人情意的象徵,甚至可以反映出人類社會及當下環境的種種對話關係。
而伯樂兄在這本可愛的小書裡,將他多年來在台灣各處野地漫遊的觀察與感動,以動人的水彩與素描圖繪,配上質樸清新的短文,帶領我們回到自然場域,讓每個人感受到他當下所體驗的土地脈動、呼吸與震撼,正是為前述這樣的美好傳統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示範。
伯樂兄在他<野地的啟示>這篇自序裏,提到他與竹雞的一場邂逅,雖然是短暫的天人交會,卻使他脫胎換骨,改變了對自然的態度,這段敘述讓人非常感動,也使我不禁想起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曾經一群荒野的夥伴與幾個二十多歲在國外出生的ABC,一起在初春的思源啞口露營。晚上大伙在營火邊聊天,有人感慨小時候住在忠孝東路四段,附近都還是稻田池塘,國父紀念館附近的停車場當年還是潺潺小溪。當我們為自然的失去而感慨時,那群ABC很不以為然地說:「停車場有什麼不好?很方便實用嘛,再說鋼筋水泥還不是來自大自然,也算是自然的一部份啊!」
戰火挑起,經過一陣紛亂的討論後,並沒有產生什麼正式的結論,卻讓我進一步去思索:自然與非自然最大的差別何在?我認為在於自然裏富含生命力,人在其中會被感動。而自然與「來自自然的人造物」其間的差別,就像是自然野域中突然遍地盛開的野百合與花圃中整整齊齊的花卉,一種會讓你感動落淚,另一種則只是得到「很漂亮」的評語罷了。也如同我們在動物園裏觀察一隻台灣黑熊的樣貌,的確很方便,但是一旦半夜你在思源啞口的原始林中聽到熊的吼聲甚至與熊相遇,那種心中的震撼與悸動,就是生命力!就是我們重歸自然,重獲與萬物合為一體的喜悅感!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大家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的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我不禁為他們感到高興!
的確,因為人們群居於都市,遠離自然之後,逐漸變成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遲鈍又麻木的人,很多人失去了親近大自然的能力,以至於一時之間無法從大自然那裏得到啟示與喜悅。雖然如此,我還是很樂觀的,因為我覺得人類內心深處有一股來自遠祖的呼喚,那種能量會驅動著我們去尋找基因所熟悉的感覺,也就是回到大自然裏。
不過,這種自然的鄉愁是必須被適當引導與陪伴的,甚至對於久居都市的人們而言,是必須重新學習的,而且這種學習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機會並不是很多,這本書或許就是能引領我們重新看到大自然的那一扇窗。
我們在國外旅
重新看見野地的一扇窗─「來自野地的明信片」推薦序....井然有序系列之3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