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教養的另類高招
《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讀後
許麗玉◎文字工作者
*一位有蔣渭水影子的作者
當我收到《電影裡的生命教育》一書時,見到「李偉文」三個字,並不感到意外。以他對電影之痴好,化諸文字必是遲早的事。過去曾數次親聆李醫師之演講,雖然每回主題不同,但是每一場都同樣精彩有趣,令人心靈飽滿,愉悅地離開。難怪他的女兒A寶在該書中提到他心目中的父親「好像是無邊無際,知識淵博的大海。」筆者每聽完一場他的演講,就愈是感到他是一位博聞強記,內涵深不可測的「高手」(他的個子的確也很高)。他自謂,一周23小時用於本業牙醫,23小時用於公益志工。上帝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平等地擁有一天24小時,而令人納悶的是,同樣只有24小時,作者為何有能耐紮紮實實,毫不含混地從事那麼多事情。對於前兩者,包含他自己,都不會有人否定。而作者惟獨自謙他並不是作家,他寫的是「勸世文」。聽過他的演講或看過他的大作的人應該不會否認,他的文采並不亞於一般作家,而他對世間之熾炙熱度更是深深成染眾人的。他令我聯想到臺灣之父「蔣渭水」一同樣有些「不務正業」、同樣不汲汲營營於俗人眼中的榮華富貴、同樣具有悲天憫人、淑世救世的高度人文襟懷,而且最重要的,他並非坐而言,紙上談兵而已,更是一位起而行,活力充沛的行動派。內心真誠、態度認真。他的座右銘「一生玩不夠」當中用了「玩」字。然而接觸過他的人大概不會覺得他是在「玩」事,而是可以用『品質保證』形容他所允諾的事情。
*該書是一本怎樣的書
廣義而言,《電影裡的生命教育》一書,其實和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教養可以這麼浪漫》可謂為姊妹作,都是作者一路陪伴女兒成長的詳實紀錄。不同的是,這一本主要聚焦於電影。該書篩選了50部中外佳片,主題環繞在「生命教育」這個嚴肅的人生課題。根據作者說法,訴求對象是小學生高年級到青春期國高中學生和師長。全書分成四大部分:「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和「AB寶的音樂電影筆記」。前面三個部分包含每一部影片之內容賞析、作者和家人之觀後感,和彼此間的提問和分享。此外,大多數附上電影之基本資料,例如出品國家和年份、導演、演員,和劇情簡介等。結尾均有「電影對話」一欄(此欄之名稱似乎不太貼切,易令人誤以為是電影中的對白。觀其內容,其實是延伸之話題或者啟發性議題,可用以輔助團體討論之進行)。最後一個部分「AB寶的音樂電影筆記」事實上是作者兩位雙胞胎女兒(小名為A寶、B寶)在小學六年級時的寒假作業,例如經典名片「屋頂上的提琴手」、「真善美」和「想飛的鋼琴少敕」等。每篇均有電影內容大意、女兒自己的心得感想、豚與海的對談(作者和女兒的對話)。雖是孩子的作品,可不用懷疑它的可讀性。讀者將訝異地發現,才小小年紀,她們流暢之文筆和似有些早熟的內蘊,真實印證了「虎父無犬子」這句名言。父女之間的關係如此親密和諧,心靈如此契合,人間難得,令人稱羨。李醫師之用心良苦,並沒白費。
不過,筆者隱約感到,作者對於女兒之教養態度,相對於不夠用心付出的父母,似乎又顯得不夠「放輕鬆」。在(老師教我們的幾堂課)文末,作者寫道:「最後,當她們盥洗準備上床睡覺時,我又丟下幾個問題:『尼爾除了自殺,是否還有其他方法來解決問題?…你們想一想….。』」專研失眠問題的醫生常提醒:睡前宜避免思考嚴肅問題,以免干擾睡眠。過猶不及,教養是一門需要小心勘酌的藝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脫其熱切的「勸世本色」,在自序「看電影體會生命的美好」和「給父母師長的悄悄話」中,以「過來人」實作之心得,滿腔熱忱地「慫恿」家長和老師陪伴孩子觀賞電影,並且貼心提供一些實用的know-how,教她們如何看電影,如何進行討論,以及取得影片之管道。臺灣城鄉差距大,都會型社經條件較優勢,和其他地區較弱勢的家庭樣貌畢竟大相逕庭。基於財力、資源,和家庭等差界,相信很多家庭無法仿效作者的做法。學校和社教機構,尤其圖書館,或者一些關注教育的民間團體,也許可以肩負一些功能,為弱勢家庭代勞。作者的人脈豐沛,動員能力強。不妨抽空下鄉大力宣導,甚至培訓種籽人才,借重工讀生、退休人士,和各地家扶基金會之類慈善團體。由點而線而面,蔚成風氣。孩子畢竟可塑性高,影音產品又比較有吸引力。若能在其年幼階段,養成「會」看電影的嗜好,相信一生受用無窮。部分家長之觀念亦需調整,不要頑固地認為,看電影既浪費時間且浪費金錢。只知逼孩子奔波於補教界,即如作者所云,「孩子這麼辛苦,未來有沒有競爭力不知道,但是卻可能喪失了他們的生命力。」只會「生存」,不會「生活」的人比比皆是。父母師長並非聖人,能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也不錯。
*其他觀察和建議
自從19世紀末,愛迪生發明了西洋鏡,法國盧米埃兄弟成功研發了兼具拍攝和放映功能的攝影機,並且拍攝了世界首部無聲影片,開了電影先河,被公認為電影之父以來,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電影類型由簡單的敘述形式「劇情片」,發展出十分多元的電影類型。或許由於作者個人的背景、志趣和偏好使然,他推荐的電影多聚焦於各個層面的人生重大課題。時下的孩子藉由電腦網路,可以快速接觸到廣泛的訊息,可謂知識超齡的豐富。姑且不論他們吸收到多少養分,孩子仍是孩子,年輕識淺,涉世不深,對於某些較為抽象,甚至艱澀的概念之理解有限。例如,在介紹「當幸福來敲門」以及「自虐之詩」這兩部電影之文章中,AB兩寶異口同聲問老爸,「平凡和平庸有什麼不一樣?」雖經爸爸說明,她們仍感疑惑。以電影比擬為「情境教學法」,有時正確,有時則效果有限。「身歷其境」未必能讓孩子都能「感同身受」。不過,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有些觀念一旦植入孩子心田,也許有一天會發酵成為正面的能量,在關鍵時刻帶領他們走向坦途。讓他們觀看並討論超齡一些的電影仍是值得一試的。筆者經常鼓勵年輕父母,在寶寶呱呱落地之後,不管他聽不聽得懂,都要保持經常和他說話的習慣。不斷和他維持親密的交流互動,增進彼此瞭解與信任感。孩子長大後,才可能視父母為「亦師亦友」,一直願意「主動」和父母分享任何事情,不致於隔閡愈來愈大,幾乎成了同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同樣地李醫師一家的教養方式宜趁早進行,否則,孩子稍長,有自己的偏好,難以勉強他們配合。
另外,筆者想一提的是,「金錢名位」雖屬俗物,但畢竟是每個人一生中天天要面對的課題,無法視而不見,忽視或逃避它;不應將孩子隔絕於清高的無菌室或童話世界之中。正確的金錢價值觀和廣義的理財態度需要從小灌輸培養。1938年奧斯卡金像獎佳片「富貴浮雲」,「第凡內早餐」和最近演過的「華爾街」等都值得參考。以李醫師之個人特質,筆者好奇地想知道,他對於這個層面的看法為何。也許我們可以期待他的下一本著作呈現不同的電影類型和關切領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