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AB寶:
看完電影你們不約而同的問我:「現代的軍校還會這麼不人道的高壓管理嗎?」「軍校的學長學弟制還這麼恐怖嗎?」
我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不管在人權的維護以及訊息流通的開放與迅速之下,現在的軍校或軍隊應該會比較符合人性一點,不過,因為軍隊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作戰,當戰爭發生時,戰場上的指揮體制最重要的守則就是「絕對服從」,什麼公平、合理、人權,其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甚至這些太過「人道」的管理反而會減損部隊的戰力,因此在平常訓練時,或許就必須用各種合理或不合理的方式讓「絕對服從」變成軍人的天性。
比如說,當部隊要攻下敵軍據守的制高點時,負責第一波攻擊的先發隊伍基本上是會陣亡的,或者部隊要徹退時,留下一小隊人「斷後」,這一小隊人恐怕也是會犧牲的,就像我們去金門玩,看到一個仿照長城古北口蓋的八達嶺關口的建築,就是紀念當年「死守」關口的勇士。假設被指派到任務的部隊還要跟長官據理力爭「為什麼派我?為什麼不派別人?」那麼這個「重公平」的部隊恐怕就不用打仗了!
記得爸爸當兵時,長官不時耳提面命:「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鍊。」我相信目前各國的軍校,即便是美國的西點軍校或台灣的陸軍官校,對受訓的具有軍人身份的學生應該還是會有相當嚴格的要求。
我倒是好奇你們對於目前正在閱讀的「虎媽的戰歌」有何感想?會不會慶幸媽媽不像虎媽那麼嚴格?至少我們家凡事都可以討論的,雖然爸媽會「循循誘導」,但是從小我們還是相當尊重你們的主動意願。
從小學三年級起,每年寒暑假我們都會邀一些你們的朋友到家裏住,你們也會到好朋友家裏過夜,記得五年級開學前,結束暑假幾次的「交換住宿」,我問你們對幾個不同家庭的感想,你們說當高中老師的媽媽對孩子太嚴格了,另外那個當藝術家的爸爸對孩子又太放任了,似乎也不太好。
的確,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大致可以區分為四種模式,一種是開明權威,會要求孩子達到一定標準,但是彼此溝通良好並且孩子可以參與決策;另一種是寬鬆放任,不特別要求孩子,但是會以溫暖的方式與孩子互動,讓孩子自主決定;第三種是專制威權,有點像教練,或軍中值星班長,掌控一切,嚴格要求,孩子沒有參與討論的權力;第四種是忽視冷漠,對孩子的表現不管好壞都沒有反應,對孩子也沒有任何較高的期待或要求。
根據研究調查,孩子最滿意的是開明權威,最不滿意的是忽視冷漠,而且在開明權威的管理之下,學業成績好,自尊心高,而且偏差行為也少。
我想,每個人雖然都有天生的好奇心與探索學習的本能,但是在目前高度競爭的壓力下,學習的過程難免會有挫折,有瓶頸,無法維持始終都那麼輕鬆快樂的,因此必須要建立成就動機與意志力,才能克服這些難關。
你們看完「虎媽的戰歌」後,我建議你們可以看嚴長壽先生最近出版的「教育應該要不一樣」,以及他寫給即將畢業或初入社會年輕人看的「做自己與別人心中的天使」,還有他多年以前出的「總裁獅子心」以及「御風而上」這兩本書,可以給你們很多的提醒以及建立較為恰當的價值觀。
爸爸對於「虎媽的戰歌」比較有意見的地方是書中呈現的功利主義,以及單一的成就取向,虎媽教孩子「朋友不重要,團隊不重要,只要閉門讀書埋頭苦練,拿到獎杯,獲得優勝,那麼你就可以領取一切你要的」,我覺得一個人的價值不是來自於贏過別人,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也不是取決於當大官賺大錢,我覺得我們要成為一個好人,善良的人,關心自己也關心別人,讀書求學的目的為的是增加自己的能力,然後可以幫助別人,做一個有用的人。
至於是不是想盡辦法獲得第一名,或者一定要贏過別人,這不該是人生追求的目標。
不知道你們對於虎媽或嚴長壽先生兩者不同的人生態度,有什麼想法?
英雄教育 李欣恬
To:Alfa
「打他!打倒他!」一群人激動的揮舞著雙手,高聲尖叫咆哮,烏鴉鴉地人群包圍著窄小的拳擊擂臺。沉重的拳擊手套在結實的肌肉上,尋找一塊落腳的地方;疾速靈巧的閃躲,讓場邊的圍竿也大為讚服;飛拳在空中亂竄,直到「碰!」一股堅硬的力量撞倒在擂臺上,一切嘎然而止。
十秒之後對手仍然爬不起來,菲德烈就要勝出,只要再朝那幾近昏迷、五官無一不被鮮血浸染的敵人狠狠擲出一擊,就能贏得勝利。但時間凍結,周遭震起的囂鬧聲卻顯得無比的寂靜。
…菲德烈年輕的眼眸裡映出那夜:睡夢中突然接到緊急集合的命令,同學們被要求到學校旁的森林裡追捕十二名逃脫的俄國士兵。漆黑的森林發出悉悉嗦嗦的聲音,遠處出現狂奔的人影。從菲德烈手上的長槍發出槍砲聲,他謹慎的快步向前查看,提防老謀深算的俄國軍人假裝受傷,卻見橫臥在雪地上的竟是充滿稚氣的少年士兵。除了懊悔,他無權做什麼,在德國NAPOLA軍校嚴酷的教育訓練下,只有服從…
眼看勝利在握,此刻拳擊場上沒有人能指揮菲德烈下一個動作。菲德烈緊握著拳頭,卻柔軟的放下。
德國,是嚴謹的民族:德軍,是紀律與服從最佳的實踐者;德國教育,是英雄的必修課程。高壓,成效立竿見影;服從,行動果決迅速,德國人似乎認為如此就能誕生勇氣。但他們好像忘了,人格是不容許賤踏的。《英雄教育》中的齊格飛因為尿床經常被羞辱,在一次投擲手榴彈的訓練中,某位同學因為恐懼未能在40秒內及時拋出手榴彈,正當引爆的彈藥即將要傷到全體同學時,齊格飛毫不猶豫的撲臥在手榴彈上,為什麼他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保全同學們的性命,因為他找到解脫羞辱的方法。
對手吃力的用手撐著地,攀著擂臺四周的繩索奮力的重新站起來,使勁的朝菲德烈揮了一計拳。「碰!」頭顱硬生生的撞到地上,我想我一定會永遠記得,倒在血泊中的菲德烈不再還手卻露出了微笑。
From:Beta
英雄教育 李欣澄
To:Beta
森林裡的樹枝都白了頭,一個冰雪交加的寒冷清晨,一群十八歲的青年被命令潛入結凍的湖泊、游過冰湖才能吃早餐;在一個不尋常的夜晚,還沒上過戰場的他們,接獲指令到樹林裡用槍追殺俄國逃兵;一次又一次的磨練、一個接一個的考驗,希望把他們淬練成英雄。他們是1942年德國NAPOLA軍校的學生。
「時代造就英雄,我們創造英雄。」校長意氣風發地站在台上演說,電影《英雄教育》一開始便是震撼教育。我很難想像軍校生活是什麼樣子。看了電影終於明白:是嚴酷的要求、是絕對的服從、即使受了極大的侮辱也要學習忍氣吞聲。《英雄教育》的震撼不斷襲擊而來。啊!原來所謂的英雄教育是要經過不斷的訓練、不停的磨練而來!
男主角菲德烈違背父親意見,毅然決然、義無反顧的進入NAPOLA軍校,堅持著報效國家、邁向自己出人頭地的道路。但,這是對的嗎?拳擊好手菲德烈不知道自己正走在通往邪惡的道路上。
隨著一次次的鍛練,同時結識了與自己有著同樣滿腔熱血的好友艾柏特,開始思索這一切的意義、開始懷疑自己的夢想。為什麼?為什麼拳擊比賽一定要把對方打倒、打到直不起身才算贏?為什麼要用槍殺死一個個無辜的人?為什麼要蒙蔽自己的慈悲與良知,拿出最殘暴的一面來對待人呢?面對戰爭,面對這一切他們產生了許多不安。菲德烈厭倦了,看清了,不願再爲了追求當英雄而違背良心。當追尋的夢想幻滅,在大雪紛飛中,他褪下英挺的軍服,穿上夏季入學的平民便裝,頭也不回的離開這禁錮慈悲、良知,如囹圄般的NAPOLA軍校。
電影「英雄教育」帶給我的感動除了菲德烈和艾柏特的友誼外,還有他們對自己夢想的努力與堅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