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就要卸任荒野的幹部職務,許多老朋友都期待著我可以不必再花那麼多時間在荒野上,可以留點時間給自己給朋友,就像當年的『民生健士會』時代,大伙一起進行生命中的知性與感性之旅。
後面這篇文章是1995年 (哇,12年前了) 雜誌刊登的一篇專訪,時間點正是籌備荒野保護協會最後幾個月的時候。(後面附上這篇報導)。
不久就要卸任荒野的幹部職務,許多老朋友都期待著我可以不必再花那麼多時間在荒野上,可以留點時間給自己給朋友,就像當年的『民生健士會』時代,大伙一起進行生命中的知性與感性之旅。
後面這篇文章是1995年 (哇,12年前了) 雜誌刊登的一篇專訪,時間點正是籌備荒野保護協會最後幾個月的時候。(後面附上這篇報導)。
昨天是父親節,或許為了屬於父親的八月份,這個月的『有機誌』雜誌封面主題報導是『有機爸爸的夢想接力』,訪問了四位孩子還在讀小學的父親們。(後面附上部份內容)。
有機誌標舉著:「全球第一本華人有機時尚誌,提供民眾一種永續、健康、平衡的生活典範」,這一年,到書店去看,以有機、健康或樂活為名的雜誌或書籍愈來愈多了,雖然我一直是生活在時尚、流行領域之外的人,甚至對於物質消費市場以『環保』為化粧的『漂綠』行為頗不以為然,但是若換個角度來想,如果人們還是習慣追求時尚,對名牌趨之若鶩的話,讓這些一定會發生的消費行為逐漸對環境友善一點,或許也是好事。
上個月,公共電視舉辦了一場有關推動公民新聞的研討會,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區的二百多位公民記者齊聚一堂,開場時主持人要我上台講幾句話,還特別提醒我,要我講一下荒野保護協會推廣理念的一些想法與作法。
當時我只有簡單提到(因為只給我三分鐘致詞嘛),荒野保護協會打從一開始,就希望做個『不被人害怕的環保團體』,因為我知道在一般民眾眼裏,環保人士有一種是不食人間煙火,頭頂著光圈,雖然令人尊敬,但是難免使人敬而遠之,另一種就是丟雞蛋,躺在馬路中、掛在大樹上的熱血環保聖戰士。這兩種,對於忙著為三餐波奔勞碌的平凡老百姓而言,總會覺得仰之彌高,歸為非族類的一群。
--報導與誌專訪回顧系列之11
有位老朋友笑說,我的診所剛開幕時是圖書館,現在大概算是舊書攤了,因為除了書架擺滿書之外,似乎到處也都堆滿了書。唉,這都要怪這年實在太忙了,沒有時間好好整理,但是市面上新書不斷地出版,因此忍不任不斷地買,因此造成如此書籍氾濫成災的情形。不過在1995年聯合報的這一大篇,幾乎整版的報導,是在診所開幕一、二年內,因此還維持著圖書館的秩序。
這一篇訪問2003年登於國語日報,大概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有關兒童教育方面的訪問開始變多。甚至從下個月開始我會新開一個部落格專門討論有關兒童教育,雖然我們不是兒童教育專家,但是我願意以自己實際的經驗與觀察學習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也盼望有興趣的朋友屆時一起來討論。
有時候看著過往的文章或訪問記錄,可以追溯理想的源頭,以及在不同社會環境影響下的改變與轉折,有些成功了,有些放棄了,也有些轉換成其他的方式繼續發展。
這一篇訪問中提到的『荒野教育基地』曾經就是我很熱衷,也嚐試過、努力過,但是目前荒野對於兒童自然教育已用不同方式來發展。
這一篇是
1997年ELLE時尚雜誌的專訪,或許篇幅很有限,所以一些概念只能點到為止,但是慧嫚是位很優雅,文筆也很好的編輯,當年荒野正在花蓮為了一些議題而奔波時,她也提供了許多協助。從文章中寫的『如今甚至已經三十五、六歲了』就可以知道,當年大家是多麼年輕,若是今天重寫,大概會改成『他現在才三十五、六歲』,唉,真是歲月不饒人。
這一篇是1986年登在雅砌雜誌上,雅砌是一份居家生活與建築裝潢的刊物,除了人物專訪之外,也曾在我們的居家佈置或民生健士會……等不同面向做過訪問。
令人訝異的是,去年到台南黃淑娟伙伴家(建築師),想不到她居然還保留著當年有我專訪的雅砌雜誌,真神奇,已超過15年了說!
在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之前,許多在媒體任職的朋友曾就我的家居裝潢,生活觀念或成立診所的不一樣地方,做過很多報導,其中以我主辦的『民生健士會』的報導最多,在將近五年裏,平均每幾個月就會有一篇,一直到荒野成立,關於我個人的專訪我都只願意提荒野,不再希望著重於我個人的生活。
鄧榕茜伙伴這篇報導配上圖片,幾乎佔了報紙一整個版面,在報紙張數還不多的年代,這麼一大篇,是可以有點影響力的。
這個月(2007年元月)的經理人月刊主題是2007年改變生涯運氣的10個決定,分別是讓工作更精進的5個決定,讓生活更平衡的3個決定,以及讓人生更幸福的2個決定。
其中一項決定「做志工,實踐生命深層的價值」是由記者來訪問我的經驗。(文章附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