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讀中學,現在已進入升學考試的倒數計時,每次吃完飯他們要進入房間讀書時,都會說:「我們要樂讀去了!」勉勵自己,也是在潛意識中告訴自己:「讀書是快樂的!」
不過,為了升學考試而讀書,真的是全然快樂的嗎?這些年有許多教改團體或家長在呼籲或提倡讓孩子快樂學習,同時專家們也不斷告訴我們,為了升學考試爭取那幾分差距而痛苦的反覆練習或機械化的背誦是不值得而且不應該的,但是國內頗受愛戴與尊重的李家同教授卻語重心長的提醒:「過分快樂的童年,等於一個不快樂的成年!」而且我們也知道,過度的享受,過多的娛樂,其實是傷害學習與能力培養的一大殺手。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這些年許多縣市政府會辦孩子的成年禮,台北市政府也曾經出版了一本給邁入成年的學生的小冊子,有記者來採訪後寫了一篇給年輕人的信。
寫給年輕人的信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差一點嚇得昏過去。
教育部的藝術教育委員會通過一項提議,在藝術教育法的修正草案中,增列條文,要求高中職及大專院校的招生,都應將學生的藝術學習成就納入考量並逐步實施。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前幾天跟一個高中老師聊天,他說上大學的繁星計劃是最不公平的制度,是懲罰功課好的學生。
因為我的孩子還沒上高中,所以我只知道進入大學是很多元化,多元化應該是好事,再加上這些年台灣各級學校入學制度幾乎年年變更,所以我也沒有特別去留意。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前幾天到桃園大華高中演講,雖然還在寒假中尚未開學,但是全體教職員已到校備課,除了校長,董事長、董事也都出席與會。
演講後方海龍董事長給我一篇他十多年前發表在遠見雜誌的文章,介紹非常特別的美國深泉學院(方董事長曾在此學院擔任董事)。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經常聽到周邊的朋友在批評現在的年輕人,說是經不起挫折,一壓就爛的草莓族,也有人感慨現在的學生既自私又好逸惡勞,其實這些都不是事實,自古以來,不管是二千多年前西方的亞里斯多德或東方的孔子,也經常批判他們接觸的年輕人,說是「今不如古」,說「現今」社會道德淪喪,風氣敗壞。
看來,對於比自己年輕一輩的孩子的習慣看不順眼,是人的通性吧?因此,大家一定要拿掉別人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簽,不要被那些沒有意義的閒言閒語干擾了我們的情緒。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最近收到許多朋友轉傳來的一篇訪問報導,談到王品集團的創辦人除了不准孩子到他創立的公司上班之外,也說明財產百分之八十都會捐給公益團體,而且他從小的教育方式就是要孩子自己想辦法,並且認為要他們知道「民間疾苦」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生活在疾苦中。
看了這篇文章真是心有慽慽焉,也想起最近看的世界鉅富股神巴菲特的兒子寫的書,他們家的教養方式也是從小要他們自立更生,為自己的人生努力,父親也不留錢財給他們。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總覺得教養孩子是一種藝術,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與氣質都不一樣,別人有效果的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時,搞不好完全沒用,而且輕重鬆緊的拿捏,也是只有父母自己在不斷嚐試與失敗中才能知道,不過雖然如此,還是有些原則應該是共通的,比如說,從改造環境,也就是從結構面來處理,應該是最輕鬆有效的,因為有一句建築學上的名言這麼說:「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
意思是說人有能力選擇環境,改變環境,可是人一旦住進去之後,環境就會回過頭來改變我們。這裏的環境包括了硬體結構,也就是居安空間的安排等等,以及包括軟體環境,包括孩子的玩伴朋友,還有全家人的生活作息與各種習慣。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讀中學的雙胞胎女兒老大A寶看著報上一則形容征戰世界的台商返回台灣投資為鮭魚返鄉的新聞,問我說:「會返鄉的鮭魚是不是就是去年我們去雪霸國家公園的七家灣溪看到的櫻花鈎吻鮭?」
我放下書本,把正在陽台跳繩的B寶找進客廳,跟她們一起討論:「一般來說,鮭魚出生在溫度較低且清澈的溪流裏,然後就逐漸往下游遷移,之後進入大海中,就在海裏成長,過了三、四年或五、六年,長大成熟後,就會從大海回到陸地牠出生時的溪流產卵,這種習性我們稱為洄游,因此形容人在外奮鬥,事業有成後返回家鄉貢獻所得,用鮭魚返鄉倒是蠻貼切的,不過台灣的櫻花鉤吻鮭與其他種類的鮭魚不同,牠不會游到海裏去,一輩子就在大甲溪的上游七家灣溪一帶成長。」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親子關係就像是銀行的存摺一樣,最好把握各種機會,多貯存一些資產,好留待孩子進入青春狂飆期或長大離家的疏離感之際使用,但是這些正面的能量,並不是父母親常常待在家裏陪孩子就可以擁有,通常必須刻意營造才有機會。
或許偶爾有某個機緣,某個場景會留存在孩子的腦海中,一輩子陪伴著他們,當他們挫折困頓、憂傷沮喪,甚至感覺世界就要崩毀時,這些浮現的記憶會適時的撫慰他們,成為支撐他們繼續前進的動力,這些親子相處的美好回憶,我們可以稱為「魔幻時刻」。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這些年來,包括台灣,全世界各國都不斷在檢討與調整各自的教育內容與制度,但是似乎都找不到確切的答案,我想,原因大概是我們已身處於大實驗的時代,複雜,高速、跨國界的空前巨變,沒有法規可循,也沒有前例可引導,這種環境的快速變遷,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已超過個人可以理解和承受,相信這也是造成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焦慮的主要來源。
在這種斷裂的時代,或許正如英國史學家霍布斯邦所說的:「人類若想要有一個看得清楚的未來,決不會是靠過去或現在的延續達成。」但是每個人都讀過書,都受過教育,因此我們往往不自覺地會將自己的經驗套用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家長當學生時已是二十年前了,用當年的觀念與教材教現在的孩子,卻期待他們面對二十年後的挑戰,如此大的時間落差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曾說:「發明新觀念並不困難,難就難在舊觀念裏跳脫出來。」這是對我們很大的提醒。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記得前些年公共電視舉辦兒童影展前,先幫學校老師辦幾場研習會,由我協助導讀這些影片,記得分享討論時,有一位高中老師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她碰到一位多年前教過的學生,那位已經是大人的學生跟她說,她的學生時代唯一的記憶就是老師某一次在課堂上放映影片與討論的場景。
好的影片的確會有這種感動的力量,如果加上啟迪人心的討論,也許真的就能影響學生一輩子。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古代聖人告訴我們,勇氣是「義所當為,毅然為之」,我想這是談到個人面對身旁不公不義時能夠挺身而出的選擇。
除此之外,勇氣在這個時代中,更需要注意的反而是我們對自己生活方式與態度的選擇,尤其在這個變化迅速且高度競爭的世界中,我們能不能勇於嚐試,甚至於冒險,離開自己習慣的舒適圈,尋找挑戰,已經成為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學習歷程。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因為兒童性侵案被法官輕判的事件,九月底許多網友發起了白玫瑰運動,看到媽媽趁著這個新聞報導,與正在就讀中學的雙胞胎女兒作機會教育,重覆自小耳提面命的如何保護自己,不能單獨跟男生共處於沒有其他人的房間或地方…看到孩子有點不耐煩的樣子,我就找出了前一陣子相當賣座的電影「鴻孕當頭」,與孩子進行不一樣的性教育,試著從不同角度看性行為與懷孕這件事。
我想或許會有許多家長會認為這段電影有點離經叛道,怎麼讓一個未婚懷孕犯錯的女孩沒有得到懲罰,反而拍成皆大歡喜的喜劇呢?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面對著每天寫不完的作業與考不完的試卷,明年即將基測的雙胞胎女兒有點羨慕學弟妹們還能快樂的參加社團活動,不過她們很快地就鼓舞自己:「沒關係,明年上了高中就又可以參與活動了!」
這些年家長老師們因為不確定的未來,在焦慮之餘,無視教改與鬆綁學生壓力的政策下,反而更加逼迫孩子考高分,以為掌握現在的成績優勢,就可以贏得未來的競爭,其實我覺得,情況或許剛好相反。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記得自己是從青春期開始,對周邊的世界有比較批判的看法,也覺得許多大人說一套做一套,甚至許多看法或做法都有問題,這種父母眼中的「叛逆」一直要到更大一點,多了人情世故的理解後,才會漸漸安心的活下來。
相信這是每個人從童稚時接受父母照顧,全然依賴大人,到嚐試獨立脫離家庭保護,必經的心路歷程,只是每個人「叛逆」的程度不同,以及或者是「內隱」或「外顯」的差異,可是若家長面對狂飆的青少年應對不當時,有可能會逼孩子走上極端的選擇。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爸爸,作文是不是該叫做掰文?」
就讀中學的雙胞胎女兒因為接連幾天她看到認識的朋友、同學,在報章雜誌的徵文以及學校的作文比賽得名的作品,她知道其中所描述的場景或事件是虛構的,於是有一點起疑惑又有點不服氣地這麼問我。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全國的教師與家長對於八月底舉辦的全國教育會議抱有相當大的期待,因為上一次在十多年前的會議,開啟了台灣的教育改革,當年結論的主軸是鬆綁,希望解決學生升學的壓力,於是廢除聯考,改成多元入學,同時也決議廣設大學。
當年所追求的方案雖然已陸續完成,但是想要的最終目標卻沒有達成,為了鬆綁所做的規劃,十多年下來,學生的壓力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加沉重。原因當然很多,但是我想或許有一部份來自於近年全球化競爭的加劇,每個家長都非常焦慮,害怕孩子輸給別人,無法放棄對考試分數的重視,冀望考上明星學校好確保未來的競爭力。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我相信對於所有剛考上大學的台灣學生而言,一進謝錦桂毓老師的國文課教室,一定是場生命的震憾教育。
因為台灣的學生在多年考試壓力以及從小被安排得滿滿的行程,早就養成被動的態度,而且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所謂自由是主動,自主去選擇做一年事,並且承擔之後的所有後果。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今年
八月八日父親節當天,台灣世界展望會在林口體育館舉辦了第二十一屆饑餓三十饑餓勇士大會師的活動,我與杜會長在台上對談討論由於全球氣候變遷對人類社會與糧食及饑荒的影響。我一邊分享每個人可以如何行動,同時心中充滿感動的看著台下大約一萬五千人充滿熱情的眼神,其中主要是大學生與中學生為主的年輕人,實際體驗饑餓以及以行動參與社區服務。
饑餓三十的活動已經是國際上號召民眾參加全球人道救援行動中,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性活動,這個活動也是許多年輕人參與社會公益服務的起點同時也讓許多孩子看見了另一個世界。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