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周遭有許多人,不管是商場上的女強人或是老謀深算的企業家,甚至是表現優秀傑出的老師,這些在工作場合非常能幹的朋友,回到家裏往往用最爛的方法跟孩子互動,不是直接用命令的,就是用訓誡指導示的,不給孩子自己思考或選擇的空間。
或許大人都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所以他們只要聽話照做就好,況且大人自以為見多識廣,孩子不成熟,思慮欠周密,怎麼能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呢?可是當孩子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時時刻刻都在父母監視下,事事都被安排時,即便學會了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難免會成為一個被動又沒有生活熱情的孩子。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成長道路,如何規劃?
「教養」孩子,無非是希望孩子從一個活蹦亂跳的「小野獸」,在爸比媽咪的循循善誘之下,漸漸發展出一個「人」的樣子;但就長遠來看,教養為的是孩子未來的長期工作生活作準備,期望孩子將來做著自己喜歡且快樂的工作,且是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願意付錢給我們的工作。對李偉文來說,現代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當世界變成平的,每個人的工作壓力都非常大,為人父母也深深體會到,未來自己的孩子必須和全世界的孩子競爭,到底應該學些什麼、追求什麼,孩子才會有競爭力呢?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廣受社會大眾關注,讓孩子能夠安心而且安全地在學校讀書,應該是為父母最基本的期待,可是當學校或社會連這最卑微的起碼要求都無法達到時,難怪會引起家長的憤怒了!
當然,孩子人身安全的確保,在校園裏不被恐嚇威脅甚至傷害,是老師或所有社教單位必須傾全力防治的,但是身為家長的我也很清楚,自古以來,不論中外,霸凌始終是存在的,也不可能消失,尤其是「傷人於無形」的關係霸凌,孩子被人排擠、孤立,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恐怕是大人無法想像的。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李偉文,除了是位多產作家、擁有自己的牙醫診所(據說這家牙醫診所就像一座圖書館)、二十年多年以來身為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還曾經擔任金鼎獎評審、公視與華視的董事;雖然工作忙碌,但身為一位現代爸爸,他也完全不失職。家中的寶貝雙胞胎女兒│A寶和B寶,從小就在李偉文費心經營的肥沃土壤中長大。李偉文以身示範,忙碌如他,沒有花大錢,只要用心,就能夠教養出樂於學習、態度積極的孩子。
《教養,無所不在》是李偉文寫給現代父母的「教養秘笈」(但李偉文表示,不敢說是秘笈,只敢說是野人獻曝全書共收錄四十八篇短文,每篇都兼具科學性與文學性,除了以科學證據支持的理論,名言佳句亦俯拾皆是;書中提供許多親身案例,真實呈現李偉文與女兒之間的互動過程,不只傳授抽象的心法,還提供具體實行的方案。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聯合報每週一有發行一份給中學生看的"好讀周報"(要另外訂閱).AB寶有個專欄.這兩年多每週都要寫一篇交換日記.以下是編輯在這一期所寫的文章.
豐厚「親子存摺」與讀者分享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些國內的縣市首長,也就是主管縣市國中高中教育的主管機關首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私立中學,而不是讀公立中學,為什麼那些首長對自己主辦的教育沒有信心?......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親愛的AB寶:
記得我們一起看由日本漫畫「東大特訓班」改編的日劇時(原名叫「龍櫻」),每次我看到櫻木律師請來為那幾位混混學生特訓的名師所傳授的考試秘笈,總會大聲的擊節讚歎:「哈!爸爸當年考試也是用這種方法,他們怎麼偷學了我的招術呢!」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一直以為讓孩子從小建立好的生活常規非常重要.想辦法養成孩子自律的習慣.也是我們念玆在茲的努力目標.今天誠品的網站有篇專訪.有興趣的朋友可依後面網址連結閱讀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我很喜歡美國自然作家梭羅所講的一段話:「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但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若能讓我相信你有粒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每當新的學期開始,孩子們滿懷好奇與期待的踏進校園時,就像是一顆顆充滿希望的種子,可是這顆種子有可能被我們丟在水泥地上永遠不會發芽,也有可能被我們灑在沙漠裡,要發芽很困難,若是我們能夠把種子安置在肥沃的土壤中,那麼就會很快的發芽長大。因此,種子擺在對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為什麼要親子共讀?
AB寶出生沒多久,蘊慧就開始抱著她們進行親子共讀,一直持續到上小學她們自己會拿著書看為止。現在問她們是不是記得小時候的事情,她們在幼稚園大班以前所有的記憶都非常模糊,若記得,也是透過相片或我們跟她們述說的。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常常有家長跟我反應,家裏讀中學的孩子整天掛在網路上,勸他們多看點書不要沈迷於電腦,結果常常被孩子反駁:「我在網路上搜尋閱讀的資料也像是書啊!甚至比書的訊息更新更即時呢?」
到底閱讀網路上的資料與印刷出來的書到底一樣不一樣?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親愛的AB寶:
電影發明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是全世界的娛樂與創意產業的驅動力,因此各國都傾國家之力在扶植與發展,在這無法計數的影片與明星當中,卓別林是永遠被懷念的大師,我們看著他滑稽的動作捧腹大笑之餘,內心是不是也會隱隱的約浮起悲憫與感動的情緒呢?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親愛的AB寶:
從你們小時候開始,只要有著名的藝術大師來台灣展出作品,不管看得懂或看不懂,媽媽一定會帶著你們擠在人群中朝聖。其實不管在台灣旅行或我們全家到國外旅行,只要遇到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不管什麼各式各樣不同的主題,只要有展覽,一定進去看,很像爸爸小時候跟著奶奶參加進香團,只要看到有廟就進去拜一樣,往往我跟著大人屁股後面一路拜,根本不知道自己拜的是什麼神。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常有機會到媽媽讀書會或家長團體演講,偶爾我會丟出一個問題要大家思考與討論:「假如在孩子小學或中學畢業之前你能夠送給孩子三樣禮物,當孩子收下這些禮物之後,即便往後我們無法再陪伴在他們身邊,我們還是可以很放心地看著他們面對未來世界的競爭與挑戰,你會送給孩子那些禮物?」
隨後我也補充說明,這些禮物必須是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操作,也可以檢視孩子有沒有收下來,當他們收下來後大致就一輩子擁有了,而且這些禮物應該是無法花錢外包,只有陪伴在孩子身邊的父母能夠給的。當然,每次討論時答案五花八門,家長們各有其關注點,但是令我訝異的是,幾乎都會出現「讓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項禮物。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正在整理一份書稿,這是AB寶在聯合報針對中學生出的好讀周報中連載的專欄,這近100期的內容也是我們家這兩年多的實況生活紀錄,我從中挑出約30篇,加上我的回應,每篇將近二千字給她們的信,這些交換周記是新書主要內容(還會有其他幾篇總論式的文章),以下先貼一篇請大家指教。
震撼生命...五月天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升大學的學測一直到指考結束選填科系期間,許多的選項在腦海中盤旋,到底要照自己的興趣、天賦,還是以後職業的出路來決定就讀的科系?要選學校還是選科系?相信大部份的人難免都會為這個困難的決定而傷透腦筋。
從小有明確興趣的人會徬徨,大部份尚未發現自己天賦特長的人也同樣不知如何決定。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年農曆大年初一,朋友們依慣例在我家聚會聊天,其間有經營企業的人不免感慨現今像草莓般的年輕人,耐壓性太差,過於自我卻又沒有企圖心….等等,在引起不少附和之餘,其實也有不同的反省之聲:「我們會不會得了便宜又賣乖?畢竟我們成長的年代與現今年輕人面對的時代大不相同,當年台灣工商業剛開始發展,工作機會很多,而且可以在較慢的步調中跟著企業一起成長與學習,競爭的壓力與挑戰與今天比起來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的確,時代變遷的速度真的是一天快過一天,去年有一場國際論壇,有位著名的商學院院長說:「不是我看不清楚未來,而是未來變化太快了!」面對這有如剎車壞掉失控火車般的時代,每個人壓力都很大,不只是我們自己,包括台灣其他的年輕人,全世界的年輕人,甚至大企業家,世界各國政府領袖,無一不是焦慮的面對這令人「看不清楚」的未來。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教改十多年下來,理論上是不斷地透過各種政策與規定為孩子鬆綁升學壓力,但是從各種升學補習數量劇增的情況看來,壓力不減反增,大多數孩子每天要到處趕場去上課,往往比大人行程還滿,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多元入學的關係,可以透過才藝加分的規定,許多家長就把學才藝當作智育考試般來要求,讓原本是陶冶孩子性情與發展孩子興趣的才藝,反而成了升學競技的比賽。
根據統計,絕大多數孩子學才藝是由爸爸媽媽建議與決定的,因此,身為家長的大人,就要反省我們讓孩子學習才藝的動機。我覺得所謂才藝,目的是在提供豐富孩子的生活與開拓生命視野的機會,同時透過多元的嚐試,引導孩子發掘潛能,培養出一生的興趣,而且在各種活動中,提供他們自我探索的機會。孩子學才藝若只是被當成升學加分的管道或父母炫耀親友的方式,實在是太可惜了,況且若太重視分數與學習成果,往往會扼殺孩子的興趣,反而得不嚐失。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